在他 68 岁生日那天,他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
作者:365bet体育投注日期:2025/10/16 浏览:
湖北日报讯(记者张灿、记者刘六、通讯员星莹、通讯员余启欣)何香凝、茅以升、彭敏……数百名历史人物为何在丝织物上留下签名? 10月15日,武汉长江大桥通车68周年,桥梁博物馆正式发布《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仪式参加者签名》,为观众打开一扇回顾历史的窗口。 1957年10月15日,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隆重的通车仪式,这是新中国第一座公路和铁路两用桥梁,引起全国瞩目。当天,数百名嘉宾在长95厘米、宽71厘米的彩色丝布上签名,共同见证了大桥竣工的历史性时刻。签名的埃达为粉红色,因年代久远而略有褪色,红色标题“纪念桥梁博物馆馆长陈立林介绍,旗帜上方印有“武汉长江大桥”字样。旗帜上挂满了出席揭牌仪式嘉宾的亲笔签名。这些签名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领导、作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、歌手、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、援建大桥的苏联专家、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者等。 出席会议的不仅有毛以成等武汉大桥技术咨询委员会的27位专家,还有铁道部桥梁工程局(中铁大桥局前身)局长彭敏、总工程师王菊谦等职工代表,以及石小宝、宋大震等总参谋部知名人士,他们的签名和手稿至今仍留存。它 清晰易读。签名也显示了何香凝的干劲和硬朗的字迹。那一年,当他还年仅80岁的他出席了盛大的通车仪式,并即兴创作了《桥梁颂》一首诗:“感谢建国的工人,桥梁今日竣工,感谢苏联的共同努力,人民现在幸福了。”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,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心血。兼任党桥办公室第一书记的王任重先生在绸布上郑重地落笔。如今,王任重的儿子王正干看到签名的绸布,感动不已,他说:“武汉长江大桥是民族经典,是我们父辈用青春和汗水筑成的丰碑。” 68年后,武汉长江大桥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。这个符号也被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。潜艇老兵明明从2009年开始工作已经很长时间了,我们正在步行测量江大桥,保持完整的记录在微信朋友圈。迄今为止,他已经走了147次。从开幕式上别具特色的“打卡”,到如今市民和游客的日常打卡,这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大桥,始终是超越时空的一流地标。
相关文章